【科技新報】全台第一個開放道路自駕巴士來了,新竹高鐵自駕接駁車 7 月開始載客
作者 Chen Kobe | 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12 日 13:42
你可能已經聽過台灣有自動駕駛巴士正在道路測試,但新竹縣政府這次是玩真的。自動駕駛巴士將直接開上一般道路,融入台灣最美麗的汽機車街景混用道路,這是台灣第一次自駕車進行全開放道路測試,也可能會是目前全球難度最高的自動駕駛測試。
說起台灣的自動駕駛測試,目前已經有將近 10 個場域在測試,包括台北信義公車專用道、新北淡海、台中水㓓、台南沙崙等,不過這些自駕車都是在郊區、封閉道路或是專用道上測試,因此我們也很擔心,這些溫室裡的自駕車能否在台灣特別的道路規劃,以及汽機車混流的生態裡生存。
新竹高鐵接駁車這條營運路線,原本就是由客運業者科技之星,透過電動巴士服務的路線,這次自駕計畫,就是將現有路線的一部分升級為自動駕駛區段,從各種意義來看,這個計劃都是目前全台灣最貼近現實的自駕車路線。
這輛自駕巴士將會在高鐵新竹站與竹北地區之間接駁旅客,以日間離峰時段為主。初期為每天 2 班次,未來半年內增加到每天 6 班次。第一年的接駁路線,從高鐵新竹站往返喜來登飯店站,路程約 5.3 公里;第二年開始,從高鐵站延伸到莊敬北路,增加 2.8 公里。
除了展現新竹科技力的整合外,這輛自動駕駛巴士也可以滿足新竹縣公共運輸需求,並解決客運司機缺工問題。此外計畫也設計了一個新的「智慧候車亭」功能,透過候車站的攝影機,系統能夠精準得知有多少人在等車,當人潮過多時,系統就能臨時加開班次,來紓解人流。
華德動能電動中巴 7M
新竹高鐵接駁自駕車的主角,是華德動能 7M 電動中巴第二代,這輛車展現了台灣車電與通信產業鏈的多元實力。車身由華德動能打造,車上的三電(充電、儲電、電信)由車王電子負責,聯網的感知系統、決策控制和 V2I 智慧路口則有工研院資通所 iRoadsafe 平台,車輛的線傳控制系統(Drive-by-Wire)則由中興大學提供。
試營運商轉服務則是原客運公司科技之星負責,逢甲大學和銓鼎科技則提供營運平台,總計會有 4 輛車上路。
▲ 車上配備三顆光達(LiDar),能夠精準掌握物體距離。(Source:科技新報)
車輛在測試階段時,原先搭載了前三後二,共五顆光達,但測試後他們發現後方的兩顆光達效果有限,反而是浪費成本,因此正式上路版本,就以車頭兩顆低角度光達,搭配車頂一顆高角度光達為感測主力。
此外,車身共有 8 顆鏡頭,包括左前、左後、右前、右後的四顆水平鏡頭,以及車頂前後各一顆向下監視,還有車頭一顆遠距、一顆近距攝影機,最後再加上車前一組雷達。透過全方位的感測器,再加上內政部繪製的高精地圖,讓這輛巴士能夠以公分級的精度準確的駕駛,並判斷路況。
自駕車關鍵的大腦則是由凌華科技提供的工業電腦,並採用 NVIDIA 晶片,處理人工智慧運算需求。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光達與 NVIDIA 晶片外,整輛車的零件幾乎全都是台灣國產品牌,未來也可望成為打入自駕產業鏈的重要案例。
▲ 車頭擁有多組光達、攝影機以及一組雷達,確保感測準確度,通訊元件則集中在車頂。(Source:科技新報)
車頂則有三組不同用途的天線,包括圓盤狀的 RTK-GPS 天線,以及一組電信通訊天線,一組車聯網通訊天線,這組天線負責與路口智慧裝置互動,能夠預知路口路況和行人動態,並提供車輛視線死角的視野,提升安全性。
比較可惜的是,目前路線上僅有光明六路口有建設智慧路口裝置。目前新竹縣政府正在推動下一期的建設計畫,增加更多 ITU 路口,來提升自駕車聯網的成效。
Level 4 的自動駕駛能力
目前計畫還在 PoC(概念驗證)階段,必須在接下來 3 個月測試成功後,才能於 2021 年 7 月開始載人試營運階段(PoS),如果一切順利,預計明年一月,就可以正式收費營運。
雖然這輛自駕中巴的軟硬體能力,已經達到 Level 4 的自動駕駛能力,理論上駕駛人並不需要介入,但由於法規和安全性考量,目前仍然會有一名司機隨車,來應對緊急狀況。萬一發生意外,也將由駕駛人負擔責任,下一步我們就可以觀察這輛自駕巴士的手動介入平均里程是多少,來判斷這套系統的成熟度。
▲ 正面看怎麼有種京劇臉譜的感覺?正中間的是前方短程鏡頭,車頂上的則有一顆照遠、一顆照下的鏡頭。(Source:科技新報)
根據里程、班次和計畫營運時間推算,兩年內,新竹高鐵自駕巴士的測試里程預計可以達到一萬公里,成為台灣第一款與汽機車混用道路,且駕駛里程最多的自駕車。假設整套系統的成熟度足以媲美美國主要自駕車開發者,那理論上我們可以期待這輛車在未來兩年內都不需要人力介入。
▲ 在開放道路與汽機車混流,是自駕車落地的最大考驗。
未來這套方案也將會繼續延伸,目前已經確定明年華德動能新款電動大巴推出後,新竹將有機會購入 10 輛,並升級為自動駕駛大巴。
網址連結